第一健康管理网
您当前的位置:第一健康管理网资讯正文

FTC2019立异究竟难不难一次关于心血管技术立异与临床使用的探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19 15:29:13 作者:动脉网浏览次数:7955  

原标题:FTC 2019 | 创新到底难不难?一次关于心血管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探索

2019年11月9、10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主办,大医生兵器谱协办,动脉网承办的FTC2019首届中国心脏外科前沿技术论坛在北京举办。

本次论坛汇集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华西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西京医院的顶级心外科专家,并邀请到投资界、产业界、研究机构等多领域的重磅嘉宾,共同探讨中国心外科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

其中,顺澄资本合伙人左霖担任圆桌主持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郑军、宁夏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李有金、健世生物总经理曹鹏、锦葵医疗总经理张瑾、脉搏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成民、心脉医疗研发副总裁朱清,针对“心血管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嘉宾正在发言,动脉网摄)

动脉网对其中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整编,呈现给医疗产业的读者。

创新想法源自哪里?

锦葵医疗总经理张瑾:我是医学专业毕业,曾在医院工作,后来又加入外企,负责医疗器械的营销。最初,我们通过一些渠道把冠脉支架等海外产品引进中国,发现医生使用进口产品只需要15-20分钟就可以将很小的创伤修复。这对于当时的心胸外科而言是很大的进步。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该产品是否有改进的空间,是否有创新的空间。

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创新都来源于科技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材料学的创新需要很长的时间,锦葵医疗从2002年做材料学的研究,2010年才进入人体临床阶段。创新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还需要团队保持初心,不断完善产品。创新没有捷径,一个产品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完成研究。

健世生物总经理曹鹏:好的创意想法往往来自医生,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一线工作,最了解医疗痛点和临床需求。医生的创新需要与工程师、医生团队共同合作,才能成功研发出创新性产品,这也是健世生物的做法。当一个临床需求产生的时候,相应产品的研发需要工程学、医学、材料学等多领域人才共同合作,其他团队帮助完成临床注册、上市申请等步骤,产品才能上市,用于临床。

临床医生创新存在哪些难点?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郑军:处理问题主要是材料问题。有些术式是凭借经验与技术,要求很高。很多医生希望学习这些术式,但是学习难度大,其中一个难度就是耗材质量存在差距。目前,临床上有许多需求,比如围手术期减少患者出血。

如今,医生跨界创业并不难,关键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平台促进交流转换。虽然医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病例储备不一样,站的高度与思考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医生的确有许多创新的想法。虽然,近十年国内发展迅速、创新环境优化,但是与国外的环境和成熟的机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医生的困难在于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者没有可信的平台、机构。

当医生与企业合作,如果企业判断失误,投入可能不会产生期望的回报。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筛选并评估医生的创意,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医生与企业的风险,也可以助推优秀创意落地,促进产品创新。

健世生物总经理曹鹏:这方面我们感触很深。我们研发瓣膜产品时就经常与临床医生深入探讨,因为医生在手术中见过各种各样的心脏,最了解心脏的结构以及瓣膜疾病的形态和形成原因。工程师必须经常与医生讨论,共同开发,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中国医生有许多好的想法,但是需要工程师积极地将这些创意转化。这是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唯一的路。我相信,未来慢慢的变多的创新器械一定是来源于医工结合,也希望更多的医生和工程师共同合作,携手创造中国医疗器械事业的美好未来。

心脉医疗研发副总裁朱清:心脉医疗在这方面有几个案例。第一,心脉医疗与孙立忠教授合作研发出Cronus®术中支架。运用“孙氏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慢慢的变成了该领域的金标准,该支架累计用量已超3万例。第二,心脉医疗与上海长海医院景在平教授合作研发了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推动技术持续革新。

工程师要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实际可用的器械,最初的理念十分重要。心脉医疗非常重视工程师与医生的交流。目前,微创集团已经将工程师与医生的交流规范化,成立了良知创意中心。通过这个中心获取与医生交流的渠道,定期筛选医生或销售人员提出的概念,专业技术人员也会针对性的与医生探讨产品的方向。

心脉医疗的产品研发方向都是和不同科室的医生讨论后才会确认。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是一个独立的市场机构,一定要看到市场机会才能投资。创新产品要从临床中来,最后也一定要到临床中去。

国内医疗器械创新会有什么阻碍?

健世生物总经理曹鹏:目前,许多人在说创新,但是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国内资本对于国内创新产品的信心不足。举个例子,国外大企业还没有研发成功的产品,国内企业率先完成,很多风投会打一个问号,总觉得国外还有做到的事你们怎么可以领先?

客观上讲,国内企业普遍来说确实落后于某些国外先进的企业,但是国内企业在追赶的时候,特别需要资本方的认可;产品研制完成后,也需要资本方的支持来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肯定要更自信一些,国外企业能做到的事情,国内企业一样能做到,资本方需要对国内企业更多的信心。

锦葵医疗总经理张瑾: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方法研发出的产品,因为国外某著名医疗器械生产商也曾研究过,而且没有研发成功。资本方会怀疑,国外企业都没有成功,为什么锦葵医疗做出来了?

其实这个也能够理解,长期以来,国产产品比不上进口产品。中国医疗器械90年代才起飞,但是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未来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会有更多的中国创新产品出现,大家也会十分认可中国创新产品。

无论是材料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中国医疗产业存在短板,但是这不影响中国企业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勤奋、实践等品质,实现中国创新。工程师与医生结合的创新模式也为创新品质提供了保障。

心脉医疗研发副总裁朱清:关于国内医疗器械创新的困难,我觉得有三点:第一,中国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大数据统计,缺少专业团队筛选有价值百科的数据。企业不怕花钱,但是怕走错路。一旦走错路,之前的投入都白费了。

第二,器械的审评速度需要改善。目前,器械审评需要几年的时间,如果加快审评速度,尤其是创新产品的审评速度,创新企业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去研发更优秀的创新产品。

第三,国内的材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支架系统的输送器部分可完全做到国产化,但是国产介入材料与进口材料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国产支架的生产不能使用国产材料。如果使用国产材料,常规使用的寿命可能会降低,产品的长期稳定性、机械性能等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促进医药企业提升的重要基础。

文 | 张靖

微信 | zhangjing6661203

网站、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与第一健康管理网立场无关。第一健康管理网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第一健康管理网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或承诺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